益阳农民雕刻艺术家王庆云:25年雕琢出的艺术人生
在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,有一位刻刀上的“孤独舞者”,每天在他的“洞庭雕艺”工作室里潜心雕刻、守护传承。在漫长的年岁里不懈追求,逐渐汇聚成耀眼的凡人星光,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农民雕刻艺术家——王庆云。
王庆云的求艺之路并不平坦。由于家境贫寒,初中毕业后只得外出打工。但从小喜欢画画的爱好,并没有因此耽搁荒废,工作之余,王庆云继续努力学习钻研。
1995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看到邻村手艺人李楚才熟稔地用一刀一锤,把在木板上作的画雕刻得栩栩如生,年幼的他心驰神往。从此他认识了雕刻,也认识了李楚才,便拜他为师,走遍全国多地。
在外漂泊学艺多年后,而立之年的王庆云,选择回到资阳区张家塞乡老家,一边种田,一边创作。出身农民,学识受限,王庆云在逐梦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,他孜孜不倦、默默耕耘,技艺也在日臻完善。
王庆云雕刻的作品,获得了一些大奖。比如,“蓑笠翁”、“开山老人”在全国百花杯雕刻艺术大赛上获得全国铜奖和优秀奖。2019年王庆云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雕艺传承人,成为洞庭雕艺第三代传承人代表。
原来,从事雕刻,除了要有“一见钟情”的兴趣爱好,更需要有“寒窗十载”的笃定和付出。即便学成,要创作一件被赋予灵魂的作品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依旧需要付出艰辛努力。加之现在机器雕刻品的成批成量生产,靠一刀一锤的纯手工雕刻就剩成一份情怀。
唯有情怀最难将息。从事雕刻创作,既要岁月积淀,又要久久为功,快节奏生活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。王庆云带过五六个徒弟,但最后都放弃并改了行。“我现在想找一个爱好木雕的徒弟也很难!”王庆云很无奈,也很惋惜。
郁郁寡欢的时候,王庆云就会想到年迈的师爷。师爷罗力源是洞庭木雕的创始人,在那一代,雕刻手艺非常流行,有20多个徒弟曾经投奔门下,算得上是鼎盛时期。和师爷拉拉家常,聊聊雕刻,王庆云心里就会舒畅很多。
逐渐式微的难题无法避免,一去不复返的辉煌也成了几代匠人的追忆。王庆云更加勤奋努力,用精湛的手艺,创作了一批内涵独特、大气逼真、细致传神的艺术品,让人从中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。慢慢地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观赏订购,甚至还有作品漂洋过海远销到了非洲。
一生痴雕刻,一世工匠情。王庆云说,他要不断努力提升技艺,不断雕刻创作新的作品,用自己的双手,以刀代笔来讲好自己的木雕故事,让更多人来认识洞庭木雕,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